
开幕仪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摄
千年石窟文脉绵长。今天上午,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省文物局支持、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政府承办的“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敦煌市开幕。
活动以专家创新大讲堂为基础,拓展整合“敦煌石窟文化传承与发展”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和“甘肃省石窟保护传承”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文物保护、石窟考古、文化弘扬等专题,开展一系列针对性专题授课、实践指导和培训研修。活动邀请了全国20余个省区市从事石窟寺保护、文化传承相关领域的2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专家创新大讲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摄
甘肃有近1.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36座石窟寺。近年来,甘肃聚力加强石窟文物保护,实施石窟保护和数字化重大工程,深化文物科技创新驱动,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加强敦煌学、考古学等特色学科建设,深入挖掘阐释石窟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多元传播展示石窟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办一系列敦煌文化主题展览、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摄
甘肃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人才自主培养和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力度。五年来,全省累计建成4个国家级、40个省级文化遗产保护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利、管、研、活”能力,为推动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