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敦煌彩塑研究深化 呈现丝路艺术演变脉络

日期:2025-10-20

2025敦煌石窟艺术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敦煌彩塑临摹展18日至2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分享石窟彩塑艺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为未来研究利用开拓思路。

2025敦煌石窟艺术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敦煌彩塑临摹展开幕式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据悉,长期以来,相较于壁画的研究热度和阐释深度,学界对敦煌彩塑的关注相对不足。本次会议是敦煌研究院近年来首次以彩塑为专题举办的学术会议,对于系统梳理、总结、呈现百年来敦煌彩塑艺术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设专题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专题展览三个板块。

石窟寺是集窟体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彩塑是洞窟文化的主体。与石雕造像有所不同,丝绸之路沿线山体地质条件有限,古代工匠采用木条、芦苇等作骨,草泥塑像,再进行彩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石窟艺术。莫高窟现存的2400余尊彩塑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是研究古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传播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会议期间,中外嘉宾围绕彩塑艺术与美学研究、材料工艺与临摹研究、对话传统与活化应用、文物修复与数字化利用、石窟造像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多维度发掘敦煌彩塑艺术价值。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见介绍,敦煌彩塑在造型和色彩层面博采众长,既传承了魏晋以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描精神,同时又吸收希腊化的犍陀罗、巴米扬等地区佛教塑像浓重挺拔的风格,并呈现出色彩美学的不同时代特征,是千年丝路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文化结晶。

“敦煌彩塑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卓越的造型技艺,更在于其对人物心灵世界与内在气度的传神表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说,中国艺术向来重视“传神”与“气韵”,敦煌彩塑正是对这一美学传统在佛教造像中的卓越体现。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小刚介绍,敦煌彩塑研究资料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斯坦因、伯希和等外籍探险家公布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此后,国内外学者从图像记录、图册编纂、分期分类、材质工艺研究,到风格溯源、服饰系统、保护修复技术探讨,再到新技术方法与思想内涵研究,研究工作由浅入深,逐步构建起对敦煌彩塑系统性的学术认知。

图为“以象明道——首届敦煌彩塑临摹展”中展出的当代雕塑家何鄂整理临摹作品《第194窟天王像》。 新华社记者 任延昕 摄

会议期间,“以象明道——首届敦煌彩塑临摹展”同步举办,集中展示了孙纪元、何鄂、杜永卫、重松尤志等几代美术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21尊敦煌石窟彩塑临摹作品。

“通过对敦煌彩塑的深化研究与系统总结,将有助于全面呈现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清晰勾勒出丝绸之路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完)


作者:新华社 何问、任延昕编辑:王源苑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敦煌开幕

  • 敦煌彩塑研究深化 呈现丝路艺术演变脉络

  • 2025敦煌石窟艺术彩塑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敦煌研究院举办

  • “专家创新大讲堂”助推石窟寺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

  • “石窟寺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敦煌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