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0月10日至12日,“纪念王亚蓉先生——薪火相传・古代服饰研究之路”暨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敦煌研究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形象史学》编辑部共同承办。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长岳志勇,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小刚,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秘...
9月的甘肃天水麦积山,草木葱茏。在状如麦垛的峭壁之上,221个洞窟星罗棋布,镶嵌在崖壁之间。
当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飞”出洞窟,让每一位热爱敦煌的人或跨时空高清欣赏,或共享资源进行多次创作,敦煌艺术由此走近更多人。历时30多年探索的“数字敦煌”正逐渐告别采集加工繁琐且漫长的人工手段,取而代之的迭代数据采集技术和二维图像自动拼接软件等,将使更多数字化成果加速惠及公众。记者6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目前该院已构建模块化、智能化的文物数字化成套采集装备,开发了亿级像素二维图像的无差错自动拼接软件和多源...
五千年弦歌不辍,文明长河浩浩汤汤;百余载风云激荡,民族复兴势不可挡。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
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于宗仁荣获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于宗仁,2000年入职敦煌研究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壁画保护、文物分析领域无损分析技术应用和文物实验室分析方法构建等工作。他深耕文物保护领域25年,主持“文物健康评估方法体系构建”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参与“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近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艺术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荟萃了8省市、23家文博单位的127件文物,集中展示中华文明近两千年来佛教造像艺术交流互鉴与民族融合的文明成果与艺术魅力。本次展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天水市政府主办,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承办,分为“铸金呈像——金耀千年”“琢石为像——石承千年”“镌壁为像——壁立千年”三大部分,主要展示历代金铜佛教造像、重要窖藏与...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敦煌研究院全方位参与本届敦煌文博会,通过举办敦煌论坛、展览、媒体见面会等活动,向海内外观众全景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成果。敦煌论坛现场“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尼泊尔、埃及、伊朗、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荷兰、加纳等...
世人皆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只是,大家也许不会注意,莫高窟的文物也自有其“寿命”。寿数有限的宝贵文物,如何传承下去?今日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给出的解答是——以数字化技术让敦煌文物以更完整、更多样的形态光彩重生。
近日,甘肃省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拟获奖作品名单公示,敦煌研究院共有2项作品入选,分别为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与摄影作品《莫高窟第130窟数字化影像纪实》。《敦煌岁时节令》入选广播电视类拟获奖作品,由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创作,共24集,总时长150分钟,融合敦煌壁画、藏经洞出土文献与节气时令实景,以新媒体技术溯源二十四节气文化,让敦煌文化触达更多人群,实现了敦煌文化的广泛传播。《莫高窟第130窟数字化影像...
9月25日,甘肃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公示,敦煌研究院8项成果入选,含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郭俊叶的著作《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杨富学的著作《唐宋回鹘史研究》拟获一等奖。朱晓峰的著作《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马德的著作《敦煌佛教社会史研究》、张先堂等人的论文《敦煌石窟题记系列研究(系列论文)》、祁晓庆的论文《5—6世纪中亚与中国佛教艺术之关系研究—以卡拉贴佩佛寺壁画为例》、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