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开幕。来自16个国家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聚焦“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展开广泛交流研讨。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甘肃省文物局、酒泉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承办,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具体执行
8月1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近日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分别致辞。关强表示,石窟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和历史见证,中国石窟寺彰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经过70多年...
敦煌,丝路咽喉,文明交汇。自公元4世纪起,这里开始了10个朝代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莫高窟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照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荟萃的绚烂景象。如今,这里正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迈进。古老文化迸发新意,对外交往谱就新篇。8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文明互鉴...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财政厅主动聚焦“典范”“高地”建设,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敦煌研究院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他说:“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星月亘古,敦煌千年。一千多年间中外文明在敦煌交流互鉴、碰撞交融、和谐共生,在莫高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世界见证,守护敦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前排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莫高窟第130窟保护现场讨论交流。敦煌研究院供图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坐禅修行。从此,莫高窟诞生了。这一年,是公元366年。“来莫高窟如同一场梦,这一梦,就成了一生。”“到莫高窟只看了一眼,这一眼,就延续千年。”这,是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的写照。“80年前,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工作者看到敦煌艺术的珍贵价值,坚守西北大漠,开创了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
8月7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院长苏伯民与酒泉市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王彦群一行在敦煌研究院会面座谈。 赵声良代表敦煌研究院欢迎王彦群一行到访,对敦煌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的关心关注与支持表示诚挚感谢...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