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莫高窟第246窟

这个洞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后经西夏重修。

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有中心塔柱,因此,人们把这种洞窟形制称为“塔庙窟”。这种建筑形式源自印度的“支提窟”,是纪念和供养佛容貌以及埋藏佛舍利的地方。这种窟型传到敦煌以后,与传统的汉晋文化相结合,加入了仿木结构的人字披和平棋顶,成为莫高窟北魏时期的主要建窟形制。

千佛及人字披顶团花图案

中心柱东向面开一个佛龛,南西北三面开有上下两层佛龛。东向面佛龛为盝顶帐形龛,龛内塑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以及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各两身。

双佛并坐

释迦多宝并坐像是根据《法华经》中的见宝塔品塑造的。释迦是现在佛,多宝是过去佛,法华经中说多宝佛曾发大愿说:我灭度之后,十方佛国世界中若有说法华经处,我的宝塔将涌现其前,为其作证。若干劫后,释迦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时,以金银琉璃和各种奇珍异宝装饰的多宝塔果然从地中涌现,升至虚空。众弟子惊叹不已,求见多宝佛。释迦以右手打开塔门,多宝佛让出一半宝座,邀请释迦和他并坐说法。

这些造像虽然经后代重修过,但也是莫高窟晚期造像中的精品。佛像头顶有肉髻,面相丰圆,神情庄严慈祥,身着袈裟,作说法相。佛像身后画有佛光和菩提树。菩萨上身半裸,腰围长裙,眉目清秀,神情恬静,姿态优美,娴雅文静,表现出菩萨的智慧和优雅。

窟顶为西夏绘制的团花图案,南北壁人字披下各画说法图一铺,下面通壁画千佛。

千佛壁画占敦煌壁画的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所以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也是因此而得名的。这种大面积集中绘制千佛图像也是佛教艺术的一种普遍做法。

佛经中说,信佛、念佛、礼拜佛、书写佛名、画佛像都有无量的功德,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有关佛名的佛经抄本就有七百多卷。因此,这些千佛图像不仅是佛教徒修禅观想的对象,同时,对于出资开凿洞窟的供养人来说,也是他们所做功德的表现。其数量的多寡、所用材料的贵贱、加工精细程度的高低,都意味着功德的大小。

千佛也是按照特定的仪轨来绘制的,因为佛有三十二瑞相和八十种好,所以千佛图像作为佛像的一种缩略简化形式,一般要表现出身端直相、肩圆满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等。除此之外,千佛图像还有庄严佛像的宝盖、台座、莲花以及佛所持手印。千佛图像既有相似的成分,也有一定的任意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夏时期的千佛图像都是以绿色为底色的,这主要表现的是《大悲经•礼拜品》中“见此世界唯一大水”的内容,莲花出于水中,因此千佛均以绿色为底色。

千佛图像是根据一些《千佛名经》绘制的,千佛有庄严劫千佛即过去千佛、贤劫千佛即现在千佛和星宿劫千佛即未来千佛三种。而且这个洞窟的千佛图像旁边都写有千佛的名号,据专家通过佛经与这些佛号榜题的校勘核对,得知这些千佛名号均为“贤劫千佛”。而早期洞窟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千佛主要是“三世三千佛”。

千佛信仰就是通过抄写、诵读、称颂、礼敬佛名号来解脱诸苦,积累功德。所以,古代的佛教徒可以在这个洞窟内,一边诵读千佛名号,一边围绕中心塔柱右旋,绕塔观像,顶礼膜拜。

另外,千佛图像与主尊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也是有关的。因为《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记载,多宝佛曾发大愿说:将来,我的多宝塔出现时,若要我现身,那么,这个世界的佛就须分身诸佛,在十方世界说法,再回来聚集一处,然后我身才会出现。因此,释迦牟尼佛分身千百亿,在十方佛国世界说法,多宝塔涌现时,十方诸佛又次第聚集于此,坐于释迦多宝四周。因此,这个洞窟里所绘千佛表现的即是从十方佛国世界赶来听法的十方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