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于宗仁荣获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于宗仁,2000年入职敦煌研究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壁画保护、文物分析领域无损分析技术应用和文物实验室分析方法构建等工作。他深耕文物保护领域25年,主持“文物健康评估方法体系构建”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参与“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近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艺术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荟萃了8省市、23家文博单位的127件文物,集中展示中华文明近两千年来佛教造像艺术交流互鉴与民族融合的文明成果与艺术魅力。本次展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天水市政府主办,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承办,分为“铸金呈像——金耀千年”“琢石为像——石承千年”“镌壁为像——壁立千年”三大部分,主要展示历代金铜佛教造像、重要窖藏与...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敦煌研究院全方位参与本届敦煌文博会,通过举办敦煌论坛、展览、媒体见面会等活动,向海内外观众全景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成果。敦煌论坛现场“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尼泊尔、埃及、伊朗、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荷兰、加纳等...
世人皆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只是,大家也许不会注意,莫高窟的文物也自有其“寿命”。寿数有限的宝贵文物,如何传承下去?今日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给出的解答是——以数字化技术让敦煌文物以更完整、更多样的形态光彩重生。
近日,甘肃省第十一届敦煌文艺奖拟获奖作品名单公示,敦煌研究院共有2项作品入选,分别为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与摄影作品《莫高窟第130窟数字化影像纪实》。《敦煌岁时节令》入选广播电视类拟获奖作品,由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创作,共24集,总时长150分钟,融合敦煌壁画、藏经洞出土文献与节气时令实景,以新媒体技术溯源二十四节气文化,让敦煌文化触达更多人群,实现了敦煌文化的广泛传播。《莫高窟第130窟数字化影像...
9月25日,甘肃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公示,敦煌研究院8项成果入选,含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郭俊叶的著作《敦煌莫高窟土塔研究》、杨富学的著作《唐宋回鹘史研究》拟获一等奖。朱晓峰的著作《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马德的著作《敦煌佛教社会史研究》、张先堂等人的论文《敦煌石窟题记系列研究(系列论文)》、祁晓庆的论文《5—6世纪中亚与中国佛教艺术之关系研究—以卡拉贴佩佛寺壁画为例》、汪雪...
9月21日下午,“2025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近2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敦煌,围绕“典范”“高地”建设,分享案例经验,探讨路径方法,积极建言献策。9月21日,“2025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从“永久保存”到“永续利用”,树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壁画会褪色,洞窟会老化,但我们要让敦煌的美永远留存。”秉持着这份初...
9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宣传展示活动结果揭晓,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万弗(江苏)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石窟寺预防性保护智能门”荣获十佳案例。石窟寺预防性保护智能门从安全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便利性,模块化、智能化等设计理念出发,以安全防护、文物保护、旅游开放、高效管理、世界文化遗产地外在形象为设计目标,从保持洞窟内微环境稳定入手,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有效...
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帧帧珍贵的文物修复影像、一个个生动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位于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一层B1展区的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生动展现了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的实践长卷。这些凝聚着守护智慧、传承创新、传递文明的成果,承载着敦煌研究院开展石窟保护的时代记忆,引人驻足,令人深思。“典范”“高地”,两个内涵厚重的词语,在这里有了生动、具象的诠释。走进展厅,移步换景,处处都是...
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9月22日上午,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与敦煌学研究高地媒体见面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长期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国内外及省市的主流媒体记者对话交流,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与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有问有答,畅所欲言。“当前,莫高窟保护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和创新探索,哪些具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