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敦煌岁时节令|雨水:在霺霥雬雭中听雨


◆◆◆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果立春是春天的引子,那雨水便为春天的到来敲响了行板,于柔和舒缓的节拍中温润整个大地,一载新岁在泥土的芬芳中渐渐苏醒。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一天,水獭开始捕鱼,并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南雁北飞,陆续回到日渐温暖的北方;再过五天,草木复苏,在春雨的滋润下抽出嫩芽。自此,大地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字如其雨,在或生僻或将失散的文字中听滴滴答答、春水潺潺。


【听雨读字】


最知雨的,除了靠天吃饭、不误农时的耕者,多愁善感、借物抒怀的文人也是“雨”的拥趸。“一轩春雨对僧棋”,最是享受此时雨水的洁净和朴素。


而今天,与“雨”相关的许多汉字,却很少有人能准确读出它们的发音,更难了解其意,只可在其“形”中辨认它可能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想象它和雨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莫高窟第23窟  雨中耕作

[ wēi ]

古汉语同“溦”,小雨。


[ pāng ]

1.雨雪下得很大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邶风·北风》

2.同“滂”。水盛漫流貌。

滂,沛也。或作雱。——《说文》


[ méng ]

1.古同“濛”,(雨)细小。

2.古同“蒙”,覆盖。


榆林窟第4窟  山间流水

[ hóng ]

古汉字,是水名、幽深。

也是一种道家文字,为道教第一尊神。


[ xí ]

1.雨。

2.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一支,隋、唐时居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后迁潢水以南,并于奚族。



莫高窟第323窟  远山雾气

[ fǒu ]

雾。

雬美:指美丽很神秘,不会整地全显露出来,看不透、摸不着、猜不准的感觉。就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拒还迎”的那种感觉,让人浮想联篇。


[ sè ]

小雨声:“修修复雭雭,黄叶此时飞。”

[ xí ]

古同“霫”。


[ lì ]

雨下得不停的样子。



莫高窟第172窟  长河落日

[ diào ]

含义虚无寂寞。

霄雿:虚无寂寞,如“上游于霄雿之野。”


雴霫

[ chì xí ]

大雨。

《玉篇·雨部》:“霫,雴霫,大雨也。”清·恽敬《大云山房杂记》卷一:“雴,敕立切;霫,息入切;大雨也。今吴人以秋雨为秋雴霫。”


[ pèi ]

1.大雨,亦喻帝王恩泽:霈泽;

2.雨盛的样子:霈然作雨;

3.自满的样子:霈然自得。


【敦煌有雨】


早有《二十四节气歌》熟稔于心:“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歌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咏廿四节气诗》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节气组诗。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咏廿四节气诗》


《咏廿四节气诗》的完成时间约在中晚唐时期,经中原传入敦煌,并最终保存下来。关于雨水节气的咏诵,见于《咏雨水正月中》:“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回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看入二月,花色影重重。”首句中的“龙”本是水草名“笼”,因雨的到来而丰富了春的气息。雨水云色、祭鱼归雁,浓淡相宜、春色欣欣。


莫高窟第61窟黄道十二宫  双鱼宫


除却文字记载,与雨水相关的,还有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黄道十二宫图的第十二宫——双鱼宫。双鱼宫所对应的中心位置为赤经0时40分,赤纬10°。在仙女、白羊、鲸鱼、飞马等星座之间。春分点在其南边界附近,黄道十二宫的第十二宫,黄经从330°到360°。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这一宫,此时的节气就是雨水。


◆◇◇◆



◆◇◇◆



一场春雨一场暖,细若针尖、如雾如烟的春雨润物无声,雨点所及之草木,纷纷发出绿芽。

烟飞漠漠,露湿凄凄,敦煌人凭栏听雨,一埋头便是一生,沉默了多少芳华。乍暖还寒,鸿雁北归,莫高窟坐看云起,留下了千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