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三十一讲

日期:2022-11-09

2022年11月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廖旸研究员受邀在“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主讲《星曜佛母的创造与演变》。本次讲座由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主办,赵晓星研究员主持。我院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师生、敦煌学爱好者等近三百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廖旸,1994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2001年分别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学位。专业领域为佛教美术史,侧重讨论视觉艺术遗存呈现的跨地域、跨人群的多元文化交流。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获中国社科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著有《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学研究》,发表与本讲座主题相关的论文有《11-15世纪佛教艺术中的神系重构》系列(一至三)、〈从黑水城星曜曼荼罗看汉藏夏之间的文化勾连〉、《对仪式元素的追索——从西夏星曜曼荼罗出发》、《炽盛光佛再考》、《炽盛光佛构图中星曜的演变》、《陕西延长七里村石窟造像辨识——兼论道教语境中的炽盛光佛》、《谈孔雀——明清时期孔雀经咒信仰的新形式与新功能》等多篇。

本次讲座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星曜佛母信仰的根本文本、相关仪轨与法事;2.星曜佛母的创造过程;3.星曜佛母曼荼罗的演化历程;4.星曜佛母在密教神系中的位置;5.星曜佛母与其他神祇的关系。廖旸研究员认为,12-13 世纪已根据《圣曜母陀罗尼》及相关仪轨创作出曼荼罗,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绢画至为珍贵;而神格化的星曜佛母(梵Grahamātṛkā,藏gZa' yum)形象则至迟出现在14 世纪上半叶,今可见于15 世纪上半叶西藏江孜白居寺祖拉康与吉祥多门塔绘塑等作品中。就图像志特征而言,星曜佛母图像分属两个体系,可追溯到不同的传承,在西藏还出现新的面貌。星曜佛母法事的根基在于诵咒供养诸曜,祈世寿平安。该咒常与数种陀罗尼合抄,而作为陀罗尼化身的星曜佛母则因此与其他同样职司护佑的女神形成多种组合。继续往前追溯,在更早的印度文化中或可发现其原型;而向后发展,她与中国内地崇奉的斗母又有所牵连。其创造与改造的历程是当时神系演化的一个缩影。本次讲座通过从文本到图像的详细梳理,极为系统地阐述了11-15世纪星曜佛母这一形象的产生发展,廖旸研究员最后还提醒大家关注星曜佛母背后的星学传统与文化汇流问题。

本次讲座内容引起了听众的浓厚兴趣,在线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廖旸研究员针对星曜佛母最早出现的时间、站姿实物、功能、与摩利支天的关系、曼荼罗布局等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解答,实现了通过讲座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学术公益讲座,既是敦煌文献研究所定位最高的学术讲座品牌,更是本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嘱托的实际行动,后续还将邀请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作者:文/赵晓星 海报设计/张东辉编辑:王芳芳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三个细节折射莫高窟呵护文物之道

  •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 《敦煌图案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拟录取学员公示

  • 关于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馆(兰州院部)临时闭馆的公告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从撒马尔罕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招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