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敦煌说 | 一个晴天,走近万水千山

680B


山水最懂得时间。四季更迭,总在它们身上投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一年之中最好看的还是春夏万物生长时,绿水青山一派葱茏朗然,自然的韵律也较别时更加明快。

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这时寻山走水,喜悦大概会主动投怀送抱,也让人感受一番庄子的逍遥。

敦煌壁画中保留千年的山水风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道别致的风景。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遇,笔触、故事、意蕴……无不叫人忘却其他。


1602

当年,才从“乌台诗案”获释被贬黄州的苏东坡站在赤壁下,不禁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自然面前,人类方感知弱小与苍白。万事瞬间若看作浮云一掠,便能立刻通达。

在早期的山水画中,山与水并非远大于人的存在。因为绘画技法的缘故,反而形成独特的朴素与稚拙

正如史料所说:“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人大于山,在北朝至隋代的敦煌壁画里,有诸多实证可鉴。

20BDC

山峦与禅窟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时期洞窟的代表,窟内南壁绘有《沙弥受戒自杀故事》。故事画由东向西按故事发展顺序绘制有七个场面,第一便是“长者送子出家剃度为僧”。画面中,人物在前,四周布满重峦叠嶂,山中的禅窟被画成石林中的穹庐,人大于山,山峦似乎成了人们活动空间的装饰品。

1EB23

山中狩猎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狩猎图》,是汉魏时期壁画中的重要题材。在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披,绘有经典的山中狩猎画面,猎人捕鹿射虎,场面十分惊险。他们同样置身于山中,周围山峦小于人物,此时又有了新的技法——山峦色彩出现了一些渐变,看上去更加立体了。

2ADB4

山中修行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主室侧壁凿有禅窟,这是僧人们曾经坐禅修行的场所。配合洞窟形制,窟顶下绕窟一周绘有35身禅僧像,他们身后山峦重叠,树木掩映,飞禽走兽奔走其间,禅僧们却总是端坐沉思,不受外界打扰,浑身上下透露着“寂静感”,令人望之清心。

在这幅壁画中,同样是人比山大的比例,而那些青黛山峦,却仿佛出镜道具一般。

1A30

到唐代,青绿山水杰出人物李思训奉旨入宫作画,唐玄宗早晨起来看画,对李思训说:“你画的山水屏风,让我昨夜听见水声从画里传了出来”。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这样的宗室画家,自然有极好的作画条件,而当时更多的画家,大都是将自己眼中的山水画在纸上、绢上或是殿宇名刹的墙壁上。经历战乱、自然灾害,诸多当年留有真迹的建筑已不复存在,珍贵的传世品,也随之佚失。

幸好,在遥远的敦煌,当时画工们在佛窟墙壁上,留下了珍贵的山水记忆

经历了早期的朴素画风,步入唐时,画工们的绘画技巧更加进步和成熟,经变画、故事画等画面中出现的大量山水元素,愈发多姿多彩。

30D1F

山中说法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画风由隋过渡到唐,莫高窟第209窟可以说是典型代表。

这幅《未生怨》佛为韦提希夫人说法的画面,人与周围山水、草木的比例关系显然真实了很多,近山复叠,远山掩映,绿树列植,层次明晰,人物活动其中更显整个氛围的生动。

1E7A4

群山壁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唐代山水,经常出现并立的山峰,气势自是与别的朝代不同。此时山峰的表现已经使用皴法,山顶上还会添上一些鱼鳞状绿线表示树木,为原本略显单调的山峦赋予更多生机

3272E

远山行云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到盛唐时,画风更加自然流畅,莫高窟第148窟《观无量寿经变》中就绘有大量的山水特写线条流动色彩晕染,都营造出一派怡然自若的心境来。看山云流动,添幽远之意。

1BC48

山间行旅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的山水画,堪称经典

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巡礼中国的五台山时,遇到了文殊菩萨化现的老人。受老人的开示,佛陀波利重回印度,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在中国翻译流传。经序部分的故事被画下来,观不尽的青绿山水,山峦上不同色彩的铺设渐变,增强了层次感,树木刻画也更饱满。

这是夏日才有的旺盛,不同的人物行进其间,却又无上清凉。

39F41

千里江山 莫高窟第323窟 盛唐

营造于盛唐时期的莫高窟第323窟中所绘山水亦是经典

这时的作品已经没有了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比山高”的影子,峻峭的山崖连绵不绝,河流蜿蜒曲折,近大远小亦有拿捏,给人以无比深远的感觉。盛唐山水画家李思训一派的风格在这儿得到体现。

载佛像的小船上旗幡飞扬,风大概是从西方来,云和水也跟着走,划船的人要更卖力了。

17C7

只是青山绿水白云漫步,未免单调了些。

万物有灵,尤其在山水相依处,各种生灵各显本色,自得其乐,是别处难寻的自由。

或许是因为“财大气粗”的缘故,唐代的壁画总是极尽可能的精细、充实和丰富,生怕耽误这一丝一毫的精彩。

1CCF5

灵鹫山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盛唐时期的莫高窟第23窟,绘画造型、敷色、晕染技法表现都相当纯熟,佛说法的灵鹫山,山峰和树木的设色看上去“有点眼熟”,不免想到几百年后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叫人看了挪不开眼。

还有好几处点状的草,飞舞空中的花,仅是这样一个微小的局部,画面便鲜活、可爱起来,叫人想要沉浸其中,幻梦一场。

1DC6A

春山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也有这样的“草木葱茏、花朵相映”。

这是一派春光山色,绵延的山坡铺上一层新绿,浓淡有致,山间小溪潺潺,大树旁又生出一些小树兀自开着花朵,相映成趣,真是能闻得见花香,听得到鸟鸣了。

4E72F

五台山图(局部)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除了现实真切可见,绘于五代的《五台山图》的南台之顶,绘有青绿色“龙王池”,飞鸟盘旋其上,左侧还画出了云中的雷神,为五台山平添几分神圣。

17DB

人进了山,一不小心就被自然力量感动,如将自我安放其中,整个人便舒缓、放松了下来。

大概没有手机的古代人,更容易享受这份清静,在山水中间找到自己的乐趣。唐人似乎更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禅意,从而对山,对水,对此间风景多了几分亲近与好感。

26C7A

坐席观山 莫高窟第431窟 初唐

绘于莫高窟第431窟的《十六观》中,韦提希夫人经历宫廷政变之后皈依佛法,她静心观山,以期达到理想境界。丘陵、山脉、草木只是简单勾勒清淡设色,她应该能在这朴素中觅得真心。

1CF2B

山中修行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在莫高窟第112窟《报恩经变》中,壁画中部佛陀说法,上部绘有山峦石洞,花木流泉,盘山古道,宝塔云霞,水墨晕染,色彩清新。

鹿女故事穿插其中,少女禅坐窟内,一只雌鹿俯首吃草,各得其乐。

3DE65

林间写经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华尔纳当年在榆林窟第25窟疯狂拍照,并夸赞它有“惊人的美”。这一窟壁画所绘的色彩,已由开元、天宝时代的富丽堂皇转为质朴纯正。色以青绿土红为主,薄施淡彩,似有若无,含蓄内敛。

“林间写经”的局部,定格了一位佛教徒在树下执笔写经的状态,他将自己置身枝叶交错的茂林当中,高中低不同的树种姿态,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为写经的人提供了一方“林中净土”。

34FD8

长河落日 莫高窟第172窟 盛唐

韦提希夫人应该是格外喜欢这青绿的,大概能让她暂时摆脱儿子与亲情之间的冤仇,她一心静观,排除杂念,通过种种修行法,以期得以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绘于盛唐的莫高窟第172窟,是这一题材中的精品,韦提希夫人手持香炉,面向远处的太阳席地而坐,“之”字形河流在身边蜿蜒,近水、远山、落日,调匀呼吸,这就是韦提希夫人的观想圣地了。


816A


山、水、草木、浮云,时常超越原本的存在,成为我们的精神图景。这样的青绿,总能包容到访者的心情,只需山中停留半日,便可淘洗自我,焕然一新。

原本的大漠荒凉,和青山绿水本就没什么交集,但在壁上,俨然一处处清静桃源,一方方心灵乐土

选一个晴天,走进墙壁上的青绿。这一天,敦煌不再是某个地方,某座博物馆,某个画廊,而是铭记在生命里的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