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敦煌研究院第84期“敦煌读书班”简讯

日期:2022-08-08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于2022年7月29日主办了第84期“敦煌读书班”。讲座得到读书班负责人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的学术支持。讲座由杨富学研究员主持。

第一讲《丝路要道、陇山要塞——弹筝峡地理考察研究》由北方民族大学特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多勇博士主讲,兰州财经大学教授、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硕导、甘肃省敦煌学学会副会长高启安博士评议。

北方民族大学张多勇教授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泾水“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因谓之弹筝峡。”“行者闻之鼔舞而去”而得名,弹筝峡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道,但弹筝峡地望不明。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认为泾河主河道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至宁夏泾源县大湾乡阳庄一段19.1千米的峡谷,即为弹筝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也是历朝守御陇山的军事要塞。汉代是泾阳县通安定郡治所高平丝绸之路上的理想通途;十六国时期赫连定设伏于弹筝谷,斩北魏吐伐斤于此;北魏宇文泰命赫连达设关弹筝峡,控制了陇山左右;唐代唐蕃清水会盟以弹筝峡西口(今阳庄村)为界,在弹筝峡东口平凉城留下六个古城遗址,并有著名平凉劫盟事件;宋代弹筝峡与制胜关(今泾源县城西)成为镇戎军南下防御的两个重要通道;元明清以后弹筝峡虽然成为腹里,但其军事关要的地位并未下降,依旧设关把守,同时仍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弹筝峡摩崖题壁(杨富学摄)

高启安先生对讲座进行了评议,认为该讲座不只谈到了弹筝峡,更讲到了原州及其行政所在地的变迁、平凉行政所在地的变化,以及弹筝峡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历史事件和弹筝峡之间的关系。文章引用里程简来表明弹筝峡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将这段路径命名为“泾河道”是非常有学术意义的。张先生不仅仅是依据他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的经历,并将这些地名和史料相互印证,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继之,就弹筝峡的弹筝声,高启安先生认为应该与当地岩石的成分是有一定关系的。最后,高老师指出研究丝绸之路这类网状结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一一订正。

在回答“如何推断平林置的遗址”的问题时,张多勇先生指出,里程简中提到“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在泾阳县的大湾乡以南五百米找到了一处汉代遗址,主要发现了汉代瓦片,遗址面积仅有一百平方米,明显达不到县城的规模,可以肯定是一处驿站。而现在测量的距离至泾阳是五十六里,与里程简的内容大致一致,与高平(固原)正好是八十里。由此才确定了这个遗址即为平林置。

第二讲《流寓北魏平城的北凉公主——解读〈沮渠树舄墓志〉》由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硕导魏军刚博士主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冯培红博士评议。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硕导魏军刚博士

山西省大同市北朝艺术研究院所藏北魏延兴四年《沮渠树舄墓志》,对深入研究北凉时期官爵制度、政区设置,以及进一步认识北凉亡国后进入北魏沮渠氏宗亲的政治生存状态等均有重要意义。第一,墓志记载丰富了北凉官爵制度和政区设置的内容。虽然墓志制作时间在北魏时期,但所记官职爵号、都县地名均反映了北凉制度。墓志记录的谢过酋念“凉故平远将军、建康昌松二郡太守、驸马都尉、永安侯”等系列官爵名号,首先补充北凉设置平远将军、驸马都尉、永安侯等官爵名号和建康、昌松二郡太守任职信息。其次,墓志记录谢过酋念任北凉昌松太守官职和“西安郡万岁县”籍贯,补充北凉地方设有昌松郡的信息,并解决了前辈学者有关北凉永安县即“永安县”的怀疑、西安郡领县不详及万岁县隶属西郡等推论不正确的斧正。第二,墓志记载的沮渠树舄夫妇信息有助于观察进入北魏北凉王族的政治生存状态。北凉亡国后,沮渠树舄夫妇被迁往北魏都城平城,成为“平凉户”中的一员。沮渠氏宗亲初至平城,尚得到北魏朝廷优待,但在444—452年间先后被北魏统治者以各种借口诛杀。墓志记沮渠树舄的丈夫谢过酋念,虽未明确记载其死亡时间和原因,但应在北魏诛杀沮渠氏成员的过程中受牵连被杀,先妻子而亡。又,北凉王室成员除沮渠昭仪外未见到其他女性被处死的记载,沮渠牧犍所生三位公主也受到北魏朝廷的优待。墓志记载的沮渠树舄是进入北魏沮渠氏女性成员中的又一幸存者,在北魏生活了35年后寿终正寝,死后葬于平城附近,略享哀荣。

《谢过酉妻建康长公主墓志》

冯培红先生指出讲座没有对“谢过酋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讲座中提到谢正礼,他认为把“谢”当作一个姓来对待是有点危险的,需要考虑到它后面的几个字,才能确定他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他对谢正礼和谢过酋念之间存在亲族的可能性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相关的证明并不充分,只是点到为止。其次,将谢过酋念之死与北魏清除北凉残余势力关联起来这一观点有点过于绝对,应注明这仅为推测。他认为谢过酋念很可能是一个鲜卑人,“谢过”这个词是经常在史书里面出现的,常表道歉之意。而鲜卑名字主要为音译,又因在五凉时期,鲜卑问题十分重要,鲜卑族群众多,很多相关民族都套了鲜卑的词,相当于想象名词一样都用在鲜卑的身上,且河西地区有很多鲜卑部族,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虑。最后,就沮渠树舄是沮渠牧犍的长姐、沮渠蒙逊的长女这一观点,他指出沮渠树舄很可能并不是沮渠蒙逊的长女,仅仅只是年长于沮渠牧犍的姐姐。

高启安先生指出北凉沮渠氏在汉化的过程中汉化程度较深,沮渠蒙逊对儒家典籍比较熟悉,而墓志的主人沮渠树舄,如果能搜集更多资料来探究匈奴人在河西地区居住、汉化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亦颇有学术意义,尤其是女性的名字很能代表她们汉化过程当中的社会地位。因此,“树舄”这个名字究竟是读音,还是儒家的一个名字可以作更深入的探讨。

第三讲《大月氏与贵霜之关系——基于史料角度的探讨》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馆员、博士米小强博士主讲,贵州省博物馆馆员袁炜先生评议。

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馆员米小强博士

讲座主要分三部分内容。一、《汉书·西域传》所载五翖侯当属大月氏而非大夏。贵霜翕侯的来源素有二说:大月氏、大夏。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对《汉书》和《后汉书》中关于翕侯记载的不同理解所致,大夏说立论的根本依据是《汉书•西域传》,大月氏说则更多强调《后汉书 •西域传》。《汉书·西域传》在撰述西域诸国之前有云:“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五翖侯内容系班固新撰,距都护、阳关道里的记载又十分详尽,应传自汉宣帝、元帝后,而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中的大月氏翖侯简文,恰时于汉元帝时期,故《汉书·西域传》所载五翖侯当属大月氏。再者,悬泉置汉简中的大月氏翖侯之“翖”同于《汉书》“五翖侯”之“翖”,说明班固参考的资料很可能就传自悬泉置这类驿置。二、五翖侯非由大夏小长发展而来。一种观点认为,翖侯是月氏西徙后培植大夏诸小长而成五翖侯,此说不确。月氏翖侯最早的记载为悬泉置汉简,时于汉元帝时期。月氏、乌孙曾共处“敦煌、祁连间”,翖侯很可能是二者相互影响下共有的官号。乌孙早在“敦煌、祁连间”时即有翖侯,推测时月氏亦有翖侯。大夏虽为吐火罗,但大夏小长并非吐火罗等游牧组织,而是吐火罗征服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并非强行改变其生业方式的原希腊后裔。贵霜翖侯、王族源于游牧,而大夏小长为希腊后裔,故翖侯非由大夏小长发展而来。三、以史料为基来看目前月氏、贵霜考古文化上的差异。近些年中国学者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的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月氏、贵霜考古文化遗存的认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以目前的考古成果来否定贵霜源于月氏,尚需更多证据。首先,从史料来看,贵霜翕侯确属于大月氏。其次,讨论王朝建立者的族属应集中在王族,从钱币、雕刻等贵霜王形象来看,贵霜王族并非希腊后裔,而是源于游牧民族。再次,就目前学者们所关注到的月氏和贵霜考古文化遗存上的差异,可以游牧人统治“土著”之地来予以解释。乌孙翖侯可领有封地和民众,月氏翖侯亦如此。在游牧业态下,即使有封地,因流动性大、财富积累周期长等原因不易形成独立王国,而在定居农耕地区则非如此,封有恒土,极易形成独立王国。贵霜翖侯的封地就是以定居农耕的地区为主,因此势力坐大,自立为王。游牧人统治土著之例不胜枚举,如罽宾国,统治者为游牧塞种,但生业方式却为定居农耕。再者,可从月氏生业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从史料来看,月氏生业方式的转变(在地化)有迹可循,张骞出使西域所见月氏为行国,而至《汉书·西域传》所记述的年代,大月氏已为土著之国了。

悬泉汉简“归义大月氏”简(左图)、悬泉汉简“大月氏翖侯”简(右图)

张俊民先生就讲座中提到的汉简做了如下补充:翕侯的“翕”字实际在汉简中,由于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很多左右结构的字都写成上下结构了。这就是说简的宽度没那么宽,在写字的时候容不下左右结构的字,这使得有些字的结构错位写成上下结构了。但是,悬泉汉简这几个翕侯都是左右结构的,这是因为这几枚汉简都是传文书,即通行证,是由长安发出的文书,而我们目前所见的汉简实际上是当时所留下的副本,是从正式的通行证上抄写的,所以通行证上是左右结构的字,我们所见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也就是说,史料的来源方面,在长安时班固看到的应该就是左右结构的翖字。

在回答“在大月氏的研究中有没有参考佛教方面的材料”这一问题时,袁炜先生指出,目前新材料存在几个问题,如中亚发掘的墓葬,到底哪些是属于大月氏的,哪些出土物能反映出与佛教相关联。像黄金之丘出土的金质印章,一面是有狮子造像,旁边佉卢文写着像狮子一样果敢,另一面是一个赤身裸体的人物,转着一个法轮。对于这种钱币,也可以归于佛教,但用其他的一些宗教也是可以解释的。因此,新材料中关于大月氏的并不多,但是贵霜时期就很多了。

此次读书班完全采用线上交流的模式,每位主讲人发言结束后,由评议人进行评议,然后进入提问、讨论环节。学者们在轻松融洽的氛围内各抒己见、相互指正、互相学习,收到了良好的研讨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敦煌读书班”举办的初衷与意义。在热烈地交流和讨论中,本次读书班圆满结束。


作者:丁小珊编辑:李喆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三个细节折射莫高窟呵护文物之道

  •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 《敦煌图案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拟录取学员公示

  • 关于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馆(兰州院部)临时闭馆的公告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从撒马尔罕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招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