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莫高窟第46窟

第46窟开凿于盛唐时期,五代、宋时重修。洞窟形制为覆斗形顶。主室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四披画有千佛。前室顶有两排五代时期画的棋格团花图案。西壁门上残存五代画帷幔,门上残存五代画的痕迹。

洞窟三面开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菩萨(清修)及南、北天王各一身。佛龛内塑像虽部分经清代重新着色,但基本保存唐代风貌,特别是西壁龛内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宽大的通肩袈裟,衣纹自然流畅,疏密得当,仿佛是一种柔软、轻薄的丝绸缠绕在身上,形象的表现出了丝绸的质地。左手抚膝,右手平举掌心向外做施无畏印。为了把佛的庄严与神圣塑造得更完美,在佛的背后加饰圆形图案,表示头光与背光。佛左侧塑弟子迦叶,迦叶全称摩可迦叶,居释迦牟尼十大弟子首位,以苦修著称,故称“头陀第一”。所以一般将其表现为老者形象。此身迦叶塑像身穿通肩袈裟,身材清瘦,肃容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锁,表现出苦行僧的庄严肃穆,冥思苦想和老成持重的特点。右侧是阿难,阿难全称阿难陀,原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十六岁时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因多闻佛法,长于记忆,故称“多闻第一”。此处的阿难眉清目秀、面容俊朗、鼻梁高挺、嘴唇饱满,双手拢于袖管内,加上微微倾斜的身体,活脱脱的表现出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年形象,与对面的迦叶老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外侧二菩萨身形修长,体态饱满,侧身扭腰,神情温婉慈和,好像注视着前来礼拜或观瞻的人。

南壁涅槃龛内存释迦涅槃像、佛母、神将、舍利弗各一身。涅槃造像的出现,最早的始见于2世纪的犍陀罗浮雕中,此后日益盛行。塑像造型端正,睡姿安详,作风朴质,内蕴深厚,神情恬静,全无临死前的痛苦和恋世之感,出神入化地刻画出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安详自信,泰然神往的形象,衬托出佛的崇高神圣,超脱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男性,塑像身躯却作了女性化的处理,圆润丰腴的肌体,优美变化的曲线,透过质薄如纱的袈裟,隐隐约约地表现了出来,完全是一位睡美人的神情姿态,体现了佛教只有美的身体,才能主载美的心灵的理论,也体现了唐代人当时对人体艺术的审美观念。其中,位于涅槃佛像双足西侧的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记载,佛涅槃时,他引火自焚,先佛入灭。在莫高窟,同一题材的壁画有不少,但彩塑仅此一身。

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其本性都是“苦”,在人生的历程上充满了苦,它是一个无边的大苦海,怎样才能解脱苦难、获得永恒的快乐呢?唯一的出路只有修真悟道、断绝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以无上正等正觉而进入涅槃。所谓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灭度、灭寂。它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使灵魂得以脱离肉体,从而解脱人世间多种苦难烦恼和多种思想行为,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而永享极乐。为了宣传佛教这一重要思想,在石窟中便塑造了释迦牟尼涅槃像。

北壁七佛龛内存有唐塑宋重修的立佛六身。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过去七位佛,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